出殯後跨火盆的傳說
話說在南京其李鄉寶塔山的西埧灣,有一姓金的大戶人家,金老爺家中妻妾雖多,卻只能生得一子,全家人當正是寶,遂取名金來鎖,可惜來鎖體弱多病,後來金老爺將金來鎖送到去白馬寺,與佛結緣,並由方丈教化,說來奇怪,來鎖一入佛門,身體就漸漸強壯起來,一家人自然開心萬分。來鎖年紀漸長,由細到大,他都習慣來回白馬寺,有一天,他如常前往白馬寺途中,看見一位姑娘在哭,他好心上前一問,才知姑娘身世可憐,父母雙亡,孤苦伶仃,於是覺其可憐,便常常從白馬寺拿取食物給這位姑娘,又給她銀兩,後來還發展出感情。又有一天,方丈看到來鎖身上一陣陣邪氣,遂向來鎖查問,來鎖將事情一一告知方丈,方丈合指一算,嚇了一跳並對來鎖說: 「你要快快離開這女子,她是一只狐狸精啊!」 來鎖那聽得入耳,還將這事告訴姑娘,姑娘反問來鎖〝你信嗎? 〞 來鎖說: 〝當然不信!〞後來方丈見來鎖還繼續同姑娘來往,於是將事情告訴金老爺,金老爺大驚,即將來鎖關在家裡。豈料,來鎖不能外出,姑娘可以上門找他,有一日,來鎖迷迷糊糊看到姑娘來了,還不知不覺對姑娘說誓要聚她為妻。
又過了幾個月,金老爺見來鎖循規蹈矩,以為來鎖變好了,就放他出去,怎料來鎖一出門口,就奔走出去就和姑娘跑到深山,心想不再回來,與姑娘雙宿雙棲。金老爺被氣出大病,最後還一命嗚呼!來鎖後來聽聞父親去世,就帶著姑娘回家看父親,一入村,姑娘見到方丈,嚇得姑娘大步跑了,方丈再向來鎖說一遍狐狸精的事,來鎖還是半信半疑,唯有跟方丈的意思去做。三天後,金家上下及親友為金老爺送殯,方丈在村口十字路口用禪杖劃了道符,這天,姑娘一起送喪,之後回到村裡,剛到十字路口,來鎖就忽然被分開,他還未來得及看怎麼回事,就聽到身後一聲巨响,回頭一看時,只見一團大火包圍著一只狐狸精在拚命爭扎,怎樣也找不到姑娘的縱影,不一會,火球變了一堆灰燼,方丈對來鎖講清楚,來鎖才明白一切,其他人個個咬牙切齒,從火堆上跨過去,表示恨她。後來,人們每當出喪後回村,都要從一堆火上跨過,不作回頭望,以表示大吉大利,降妖避邪。事情遂漸漸傳遍各村落,村民都相繼仿傚。
(資料來源:中華民族源流集成)
五七的由來
現代人因工作繁忙,親人去世後除了在山頭多數即日除服外,最多只做三七就完事了。不過古時則不同,有親人去世後都會為死者每七天做一個祭祀儀式,所以有頭七、二七、三七、四七、五七、六七及七七。而古時人,認為最緊要做的就是五七呢個儀式。為何有此習俗及設有望鄉台呢? 此事,據說與包公有關……
包公去世後,被玉皇大帝封為頭殿閻王。因為玉皇大帝知道包公在陽間鐵面無私,為民伸冤,絕對是個清官及民眾愛戴之好官,所以包公被封為頭殿閻王。包公心知不能再在陽間為民伸冤,遂在陰間多做好事,凡有冤屈而死,或有心事未了者,家有老少者,此等被他審判的靈魂,包公不論其陽壽是否已盡,大多放回陽間去也。可是,在七個殿王中,第五殿的殿王秦廣王,對包公的行為甚為不滿,心中已想自己或可成為頭殿王,遂向玉皇告包公一狀。玉皇問包公可有這回事,怎料包公直言即說…〝有呀!〞玉皇大帝就不能這樣讓包公無事,唯有將包公由頭殿調到第五殿,頭殿則交由秦廣王負責。
秦廣王當了頭殿王之後,當然樣樣不放鬆,一些死不閉眼的人,被冤枉死的人,個個不能幸免,不得翻案…於是…靈魂由第一殿去到第五殿,足足過了五七即三十五天,人的肉身,那可抵受這個過程,去到見包公時,身體亦開始腐化起來,怎樣也不能夠再還陽了…
後來,包公想雖返魂乏術,由於太多冤魂向包公伸冤,看在眼裡,心想不能讓這些人屈死,好歹讓這些冤魂得到一點安慰,於是立下決心,寧願不當閻王也要為這些冤魂出頭,遂勇闖天宮在玉皇大帝面前脫下官帽說: 〝請玉皇恩准,懇請在第五殿內搭建一個望鄉台,好使那些鬼魂們望望家鄉,見親人最後一面呀…若玉皇不恩准,我包拯亦不要再當閻王了…〞玉皇眼見此情此景,不知如何是好…。並說…〝包黑頭…。好好…不看鬼魂情面…我都得看你情面。〞最後,還是讓包公搭建了望鄉台。後來,玉皇大帝都不放心,下了一道聖旨要在望鄉台上加放一面鏡,給鬼魂們在望鄉台上,鬼魂在望鄉台見親人最後一面時亦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,知道肉身已腐爛,得安心去做鬼呢!
(資料來源-中華民族源流集成)
墳前插柳
清明插柳
清明節為什麼要插柳?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習俗的由來,其實清明插柳由來已久,可以追溯到隋代。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插柳呢?民間主要有四種說法,不妨來看看。
清明節為什麼要插柳?
清明節春風明媚,綠樹成蔭。人們在這一天踏青、掃墓、上墳。人人都要戴柳,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。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?
「清明插柳」風俗由來已久。民間相傳從隋代開始流行,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。因為在隋代,運河剛貫通南北,河堤需要年年植樹,鞏固河堤。而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,容易成活,又喜濕潤,所謂「有心栽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陰」,加上清明又是適宜植樹的季節,因此插柳習俗從那時起漸成風俗,並延續至今。
關於清明節插柳,有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。
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。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,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。但因為生活不軌,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,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。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。每年清明節,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,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。
關於清明插柳的來歷,據傳還有三種說法。
其一是說為了紀念「教民稼穡」的農事祖師神農氏。
柳條插進泥土即活,有強大的生命力,插到哪裏,哪裏成蔭。柳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,插柳插出不少柳樹,正所謂「無心插柳柳成蔭」,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。
黃巢起義時規定,以「清明為期,戴柳為號」。起義失敗後,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,只有插柳盛行不衰。有的地方,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預報天氣,古諺有「柳條青,雨濛濛;柳條幹,晴了天」的說法。
其二是說插柳避邪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中記載:「取楊柳枝着戶上,百鬼不入家。」人們認為柳枝有靈性,有「鬼怖木」之稱,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。
在中國民間,柳枝向來被視為驅除瘟疫的象徵,據說這一說法源於佛教,佛教經典《灌頂經》所載,禪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龍,觀音則一手托凈瓶,一手拿柳枝,以柳枝沾凈瓶中的水向人間拋灑甘露,驅病消災。受此影響,中國人便以柳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,稱其為「鬼怖木」。清明,古人以為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,因此又稱鬼節,而清明又正值柳條發芽時節,人們自然紛紛插柳以辟邪了。
清明插柳還有一說,是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的。
傳說,當年晉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時,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。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「清明柳」,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,以示紀念,群臣紛紛效仿,相沿成習。清明戴柳,便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了。
清明戴柳,除了辟邪禳災、祈福迎祥之用外,還有紀年華之義。民間有「清明不戴柳,紅顏變皓首」之說。這是因為青青春柳,有象徵青春之意,特別是婦女戴柳,有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。
折柳枝贈別親人,因「柳」與「留」諧音,以表示挽留之意。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《詩經。小雅。採薇》里「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」。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,不忍相別,戀戀不捨的心意。楊柳是春天的標誌,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,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。「折柳贈別」就蘊含着「春常在」的祝願。
為何守靈要燒金銀衣紙的傳說
古時民間又有一個故事流傳著,就是山東一帶如果有人死了,就得在墳前燒紙,好讓死去的人復活過來,為何又有這個傳說呢…? 話說很久以前,有兩伙計,每天只管幹活的,眼見別人富有就心有不甘,於是滿腦子想如何可以致富 他們都不是只想不做的那種人,最後想到利用秆草等碾碎制成草紙,一大堆草紙就用馬車車去賣…。心想,這樣可以大有斬獲呀……還一邊行一邊叫賣。最初尚有人來問價,可是貨品質地太差了,叫了數天卻連問也懶得有人去問。兩伙計心想,〝這怎麼行呀,這批草紙怎麼打算…? 想下想下…終於年紀較大的想到了一個騙人的方法,另一個又同意了,於是漏夜去做了一個假墳。翌日,大伙記就一早跪在假墳前,眼見人漸漸多起來,就開始哭出聲音,越哭越大聲,然後邊哭邊燒手中草紙,越人多,燒得越起勁。旁人看在眼裡,都覺得奇怪,問他在幹甚麼呢?墓裡的死人是你貴親呀……?
大伙記見有人有興趣,一邊哭一邊答道:兄弟,你有所不知了,墓裡的人是我弟弟呀…我們一塊兒來做點小生意,怎料他命不好,途中魂魄被牛頭馬面勾走了,他卻向我報夢呀…說閻王要錢,叫我快快在他死後第七天,第十四天,燒多些火紙給他,等閻王爺收到陽間的火紙錢,便可讓他還陽呀…這麼我弟弟得救啦…旁邊看熱鬧的人,都對事件半信半疑,議論紛紛。最後有人提議十四日後來看個究竟。到了那天,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,大家等了一陣,忽然聽到墳內傳來叫聲,大伙兒以為墳內有人復活,遂快手快腳幫手拆墳。其實墳墓早已留下缺口,眾人不知就裡,很快把墳拆了,果然真的看見有人在墳地爬出來,還高聲叫道…:噢……要不是哥哥你燒這麼多錢,我兩也不能再見呀…看熱鬧的人一下子信以為真,就一個傳一個…並大量幫兄弟兩買草紙。於是人死後,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…
現時由於守靈及出殯都在殯儀館進行,故守靈及出殯大殮時,家屬都會在殯儀館燒金銀衣紙給先人了……
(資料來源-中華民族源流集成)
有關招魂幡的傳說
人死後是否真的可以復活呢,從報章資訊所得,各處各地有時都有一些文章報導一些人去世後不久就復活過來,所以這段傳說又覺得有些可能性呢。
傳說中在甘肅寧夏一帶居住的男子大都是用長煙袋吸煙的,所以每當男子去世後,家屬都在棺木裡放些煙葉及一個煙袋陪葬供先人日後慢慢享用。除此之外,親屬還想得周到,就是在棺蓋上開了個洞,放一支空竹,好讓先人可以安心吸煙。
有一天,其中一條村裡有一名小子忽然暴病身亡,家人把他埋葬了,放入煙袋及煙葉。豈料,過了兩天,家人正在如常工作,忽然看見遠處小子的墳頭竟然一縷縷煙絲在升起來,嚇得家人急忙跑去看個究竟。並叫鄰居幫手,攪了半天,才將墳頭打破,把棺木開了蓋,一開,竟見小子躺在棺材裡,一口口地吹著煙,氣色與生人無異…像沒有生病前一樣。
人們看得目定口呆,個個稱奇…打從那時起,村裡遇有人去世,個個都不立刻把先人落葬,並希望死去的人能有奇蹟地活過來,有些親人要將先人停放三天,有些則停放上五天才去埋葬,就算葬了,墳頭只造小小,再過三天才去埋上土,後來,連女子去世後亦採取此一儀式。
另村民恐防那根空竹在遠處看不見有煙火升起,遂在竹杆上,貼上一些白紙條,白紙花等,最後…就成了現在招魂旛的模樣了。漸漸地……死者入殮後都會在墳頭先堆了一個小墳頭,然後將招魂旛插在小墳上要到了第三天,孝子再到墓前拜祭後,取出招魂旛,將招魂旛弄斷並把招魂旛埋入墓裡去,之後又將墳頭再堆起來,俗稱為「圓墳」。
(資料來源–中華民族源流集成)